網友問在英國實踐敘事的機會多不多?這個問題,實在很難簡單回應。
首先,我在香港都是以私營或義務性質實踐輔導,即使是在學校、公營機構或慈善組織應用,都是以外聘的角色參與。當時在香港,以學員身份、導師身份,在敘事實踐的課程中,總會遇上社工,或是不是社工的朋友說:「在工作實踐敘事的機會不多」或是「機構/現實有不少掣肘」。那時我總會想:「其實比起各位在機構工作的前線,我的機會不是更少嗎?至少大家有嘗試或爭取的空間。」打從一開始,我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需要創造機會,不能坐等。
來到英國,我只能觀察,而且也不全面。但首先,我們必需要理解,整體制度不同。這裡分工明細,社工、輔導、職業治療師、心理學家、護士、精神科醫生等等,都有不同的工作。如果在醫院或是機構,要評核或跟進一位當事人的情況,會邀請相關人等列席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因為未曾在香港的醫院或機構工作,我也不知這是否一樣。
打開NHS的網頁,就知道NHS是相對認可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輔導心理學家;NHS亦會支援護士和職業治療師等職能人員,進修心理輔導相關的資格,如IAPT或Senior IAPT(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而公私營機構的輔導員招聘廣告,比起護士、職業治療師、心理學家等等亦不多。所以,在整體大環境,社會文化是比香港或華人社會更接受輔導,但如果想要在主流服務制度中找到輔導的工作,就視乎生命故事中的際遇。
在四月份,出席了The Institute of Narrative Therapy在Manchester主辦,由Vikki Reynolds主講的兩天工作坊 - Solidarity and Justice-Doing in Community Work and Therapy。重回久違的面授工作坊,在修道院Luther King House,而不再是香港熟悉的場地,感慨萬千,又為之感動。出席人數與過去在香港參與海外講者主持的兩天工作坊的參加者人數相若。參加者中有幾位是在NHS工作的心理學家,亦有私人執業的輔導員、社區工作者等等。大家的資歷不同,都有聽聞澳洲的敘事實踐碩士課程,滿有憧憬。席上聽到大家就工作上應用機會分享,其實跟在香港聽到的沒兩樣,但我看到更多希望和行動力,少一點對體制的無力感。也許是工作坊題目使然,或者是整體社會、機構制度的氛圍。
話雖如此,抵英至今,偶爾無奈。主因源於英國輔導培訓的主流,傾向人本主義、心理分析、認知行為心理等等。最初,買專業保險時,遇上聲稱未聞敘事治療的銷售員,差點因此被拒保。當然,查詢過幾間保險公司之後,方知這是個別事件。在BACP的網頁,有介紹輔導的手法,但亦未見敘事。總的來說,後結構主義就是不入流,但這不就是它迷人和獨特之處嗎?如果敘事成為主流,又會是怎樣的境況?
Comments